今天煙雨濛濛的哈修塔特,這座小鎮籠罩在一層薄霧中,
天空、湖面和建築物都染上灰灰的色調,
和四周景色十分融合,也充斥著一股沉靜氛圍,
少了人煙鼎沸的熱鬧,卻多了與世隔絕的空靈,
即使下雨不便,卻也讓我有了和小鎮獨處的機會,靜靜地欣賞小鎮宛如人間仙境氣質和底蘊。
這天一大早我們就先到民宿的一樓吃早餐,
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總是要吃飽飽才有一整天的力氣,
民宿早餐菜色算滿豐富,
有各樣的沙拉,水果盅,肉菜凍之類,
看起來食材豐富又色彩繽粉,感覺營養價值很高,
忍不住食指大動,努力地從擺放食物自助桌上拿了一堆,
桌上擺了茶、水果粒和果汁等,可以自行倒取。
早餐出現很特別的肉菜凍,雖然第一次吃,感覺很精緻,還不錯吃,
連火腿上都有點點蔬菜,
小皇冠甜點好像縮小型的亞爾薩斯地區甜點--kougelhopf,清甜綿密。
而且我觀察到亞洲面孔的不只有我們這桌,
隔壁桌好像也是亞洲人,可見這家民宿很受亞洲人歡迎。
當然少不了火腿、乳酪、麵包 、甜點等,
不虧是有經營餐廳的民宿,早餐很美味,有一定的水準。
茶壺裝的是咖啡,基本上每一桌都會有一壺喔,
其實外面天氣冷冷的,但室內很溫暖,
喝上一杯熱咖啡享受悠閒的早餐時間,很愜意。
我很愛吃水果,可惜在歐洲很少有機會吃到,
要把握機會努力吃吃。
不過就像有些人反映補餐速度有點慢,這點我有觀察到,
所以還是要早點到餐廳吃早餐,以免向隅喔。
吃飽後,我們先到房間的陽台拍拍照片。
好喜歡有陽台的房間,還可以看到小鎮和隱隱約約的湖景,
陽台還有花草盆景和精緻的木雕圖案裝飾,
可以充分感受到歐洲人將美學落實在真實生活裡,
看到對自然環境和建物維護的用心,
讓建物可以融入自然風景中,而不破壞上天賜予與天俱來的珍貴美景。
離開民宿後,我們在小鎮上閒晃,
路過哈修塔特世界遺產博物館,此博物館主要介紹世界上最古老的鹽礦和賽爾特人Celt 跟石器時代器具等等,
細數小鎮的開發歷史,還有成為世界遺產的緣由,有時間的話,不妨來參觀喔。
又來到昨天markt渡船站附近,
看著鴨鵝在水中悠遊自在地嬉戲划動,
趁著早晨遊客還少的時候,
我們努力地捕捉美景。
後面的鵝真的好大隻,感覺營養很好。
青山四周山嵐圍繞,清澈冷冽的湖水波光粼粼,白鵝戲綠波,
置身在如此美景中, 彷彿闖入人間天堂般令人難忘,真不愧為世界文化遺產組織所保護。
這裡的鴨鵝都不怕生,對我的捧花很有興趣,
只要我稍微垂下捧花,一大群鴨鵝就會很好奇趨進,
模樣和動作真的很好玩。
拿著捧花跟小鵝求婚,接不接受~
看牠的頭一直湊過來,好像是告訴我想要咬捧花一口。
被一大群天鵝圍繞,好奇妙的體驗。
小鎮的中心-馬克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黑死病紀念柱,
建於1743年,上面刻有三位一體和小天使的雕像,
廣場四周的建物多是16世紀所建,而且都是餐廳和商店,
但於1750年火災付之一炬,之後再重建。
看著五顏六色的小木屋圍繞在廣場,感覺就像是童話故事一景。
只可惜我們到時正在施工,無法看到全貌。
繼續往下個景點路德教堂前進,不管你站在小鎮的任何角落,
第一眼應該都會被這座有尖塔的教堂所吸引, 位於哈修塔特的中心馬克市集廣場上。
路德教堂是哈修塔特當地的新教教會, 對比歐洲其他大教堂,
這個教堂頂多是小鎮精神中心,而且內部也很樸實不華麗,
也許是符合新教清貧改革的形象,
但即使如此,教堂還是成為旅人心目中Hallstatt代表建物。
1785年教堂原是一名信徒的房子,後來小鎮也和歐洲一樣歷經了宗教改革,
最後在皇帝約瑟夫二世 Emperor Joseph II (1741-1790年)的寬容政策下,
(約瑟夫二世的母親就是瑪麗婭·特蕾西婭女王,之後在維也納美泉宮也會介紹到這位叱吒風雲的女王 )
是第一次喀爾文教派、路德教派與天主教會能融洽地共處在一起 ,
1868年他們建立了 新教教會 Evangelische Christuskirche Hallstatt,
就是今天的新哥德式 Neo-Gothic 路德教堂。
我們沿著曲徑小路的樓梯往上走,想尋找山丘上的天主教聖瑪莉教堂 Katholische Pfarrkirche Mariä Himmelfahrt 的蹤跡,
很難想像如此相近的2間教堂在16世紀時可是死對頭,中間曾發生不少激烈的宗教戰爭。
直到現在兩座教堂卻安然並存在小鎮上,可見經過水火不容戰爭後,也能夠相互包容及妥協。
教堂外除有部分闢為小鎮墓園用, 而教堂旁邊的小建築就是哈修塔特出名的人骨屋 Das Beinhous von Hallstatt。
可以看到聖瑪莉教堂就像堡壘一樣,建在山丘之上。
像要到達教堂參觀,就勢必要拾階而上。
鎮上小屋依山面湖層疊錯落於陡峭的山坡上 ,
延伸而上之石階梯及坡道都是哈修塔特小鎮常見的特色。
身處在深山之中,看著眼前的小鎮美景,
給人有種不食人間煙火虛幻的感覺,
時間好像這一刻靜止....
在接近聖瑪莉教堂途中時,因為居高臨下地形之故,
這是另個角度可以看到四周阿爾卑斯山聳山峻嶺包圍著尖塔教堂、小鎮,
還有一大片猶如綠色綢帶的哈修塔特湖,形成Hallstatt 最經典的畫面。
教堂旁的小墓園也很美,不像一般墓園給人陰森印象,
每個小墓上面都有點綴著花草,墓碑上也像這裡建物一樣有著三角形木屋屋頂的可愛造型,
這裡每個墳墓就像給去世的人最後的家,給人一種肅穆及沉靜之感,永恆的平靜,
只可惜當時我們忘了拍照。
因為這裡墓地不大,所以1720年後就開始發展人骨的收納室,
也就是上面有提到的人骨屋 Das Beinhous von Hallstatt。
前往聖瑪莉教堂盡是些蜿蜒小巷,而且看不到其他旅人,
俯瞰路德教堂更有種秘境之感。
在雲霧圍繞中小鎮有著別樣的風情,
有種遺世而獨立、不被打擾的美感,
也透露著一份神秘感呢。
聖瑪莉教堂歷史悠久,1150年第一個建築完成、1320年擴大,
如今的教堂是1505年重建而成,而塔頂也因為後來遭遇廣場的那場大火牽連,
由原有羅馬式風格取代為巴洛克風格的屋頂,最終在2002年有重新翻修過。
雖然聖瑪莉教堂也只是小鎮上的小教堂,
但會發現聖瑪莉教堂 Pfarrkirche Mariä Himmelfahrt 著實比山腳下新教路德教堂還要華麗些 ,
前面有著金碧輝煌的神龕,而四周玻璃上有著色彩繽紛、繪有聖經人物的彩繪玻璃,
繁複多層的拱頂,一樣有管風琴, 上面還有一整排壁畫裝飾。
從教堂下面步道沿著湖畔繼續走,便會到達昨天Hallstatt明信片拍攝景點,
今天比昨天人少了很多,比較容易拍到好角度。
在阿爾卑斯山區緊緊環繞下的哈修塔特村莊,中心是優美如詩的哈修塔特湖(Hallstätter See),
就像是群山環抱著一顆明珠,四周為阿爾卑斯山崇山峻嶺的絕壁環繞,
以山為幕,以鏡湖為床的美麗小鎮,
湖水沉靜,山巒交錯、山嵐縈繞、白雲輕撫,多彩屋舍沿著山勢地形高低錯落,層疊而上,
悠然韻味隨著歲月遞嬗,四季更迭,時時都有迷人的湖光山色。
昨日的哈修塔特還像是色彩斑斕光影交錯的印象畫,
但今天日卻是雨霽紛飛,濃淡如墨的中國山水畫。
下面有最佳拍攝角度的影片
雨開始漸漸變大了,但湖中天鵝和小鴨不受影響,
依然優雅地在湖面上划動,泛起ㄧ圈圈水波,
不由地羨慕天鵝和小鴨可以時時倘佯在阿爾卑斯山如詩如畫一般的山間水湄中。
悠閒地逛完小鎮後,我們來到lahn公車站附近,剛好路邊有一個賣餐點的小攤販,
這家店餐點賣的不多樣,就是照片上7樣,
我們點了炸雞薯條、烤吐司,以及ㄧ杯小紅帽咖啡和熱紅酒。
說到小紅帽咖啡 Julius Meinl 應該是奧地利特產,
Julius Meinl的故事源自於1862年,一位小男孩在維也納的市中心開設了他的第一家販售香料以及咖啡生豆的雜貨店,
年輕的 Meinl 憑著咖啡的專業技術與創意,開拓出一個咖啡新市場,
1913年Julius Meinl成為當時奧匈帝國最大的咖啡烘焙公司,也是中歐地區最大間的咖啡豆及茶葉進口商。
所以在奧地利各地都可以看到小紅帽咖啡的身影。
小攤裡面很多亞洲人臉孔,都是大陸的團客,
他們好像特別喜歡Hallstatt這個景點。
天氣冷冷的,喝一杯熱紅酒很舒服,
只是酒裡有著濃濃地肉桂味還是不太習慣,
杯子好可愛喔,畫著hallstatt經典湖光山色的美景。
炸雞分量算滿多,不過ㄧ個餐點都6~12歐左右,
ㄧ杯飲料也差不多6歐,奧地利物價也不低。
土司裡面有濃濃和熱呼呼的勾絲起司,可能是餓也覺得天氣冷,
吃到熱食就覺得很幸福。
吃完我們的午餐後,要來到今天重頭戲-鹽坑之旅,
Hallstatt畢竟是交通不方便小鎮,所以鎮上沒有大景點,離小鎮最近的景點就是鹽坑,
當然近郊 Gosausee 高薩湖、冰洞 Dachstein 距離不遠,但都得再拉車,
最終我們決定三天兩夜都要悠閒一點只待在這個小鎮好好欣賞它的美,主要景點也只選小鎮附近鹽坑而已。
鹽坑纜車離鎮上不遠,從鎮上步行到纜車站約15~20分鐘左右,纜車站離公車站與Lahn碼頭比較近。
參觀鹽洞大約需要半天時間,整個行程很有趣,加上山上風景相當漂亮,可列為必玩行程之一 。
這是鹽坑纜車站,主要是在此購票,2017年ㄧ個人票價是30歐,
是包含 上下山來回纜車+鹽洞tour的組合票 。
門票真的不便宜,但我覺得哈修塔特鹽坑旅遊的品質、價值、豐富度、景點維護的程度都非常好,
還提供專屬服裝和導遊,經過這個tour可以很快了解Hallstatt因鹽坑而發達的歷史背景,很值得ㄧ遊。
哈修塔特鹽礦 Salzwelten Hallstatt (Salt Mine)
- 網站: https://www.salzwelten.at/en/home/ ( 可查詢開放時間與線上購票 )
- FB: https://www.facebook.com/salzwelten
- 位置: Salzbergstraße 21, 4830 Hallstat (google map) 上山纜車搭乘處
- 電話: 0043-(0)6132-200-2400
- E-Mail: info@salzwelten.at
- 開放日期: 2016年 0409-1127/2017年0104-1126
- 纜車營運時間: 9:00-16:00 (旺季營業至18:00) 每15分鐘一班 每趟車程約3分鐘
- 鹽洞導覽時間: 約每小時開一團,整趟導覽約1小時
每年每季開放時間有所不同,要前往參觀時記得先確認。
山下纜車處有免費廁所可以利用,
還有只有山下才可以租語音導覽,1台2.5歐,
(11種語言 D/E/I/F/SLO/H/RU/CZ/JP/EN/Mandarin)
但Harlan先生找到纜車站裡有QR CODE可以自行下載語音導覽app。
搭上纜車,一路向上,煙雨濛濛的天氣,看不到盡頭。
山上的纜車站也有免費廁所,
纜車上來後,距離最近的景點是觀景台 (纜車搭乘處位於右方房子、觀景台在左邊的屋子),
左邊房子是一間餐廳,餐廳旁邊就是觀景台,
這個觀景平台有電梯,年長者或是推娃娃車、輪椅的到這邊都還OK喔!!
我們是先去鹽坑 tour,再到觀景台拍照。
從電梯到步道及餐廳兩端都有空橋連接。
底下景色都被濃厚的雲霧所遮蔽,完全看不到。
鹽礦文化園區的設計很聰明,上山之後,前往鹽洞入口是緩上坡碎石步道但蠻好走的,
但是費時約半個小時。一邊爬山,還有一座座方塊柱,每根柱上,提醒各階段導覽,
內容包羅萬象,但都是講解當地歷史背景,從礦坑挖掘出來的青銅器、頭顱墳場、居民製作培根的方法、
礦工小屋、本地衣著時尚沿革、聖經名人以及阿爾卑斯山脈的貿易之路等,內容引人入勝,淺顯易懂。
聖白芭蕾(希臘語:Αγία Βαρβάρα;英語:Saint Barbara)是一位3世紀羅馬帝國的基督教聖人和殉道者,
可能在小亞細亞的尼科米底亞或埃及的赫里奧波里斯。對她的崇拜可以追溯到9世紀,在東正教徒中很普遍。
聖白芭蕾經常被刻畫為帶著鎖鏈和一個塔。聖白芭蕾是十四救難聖人之一。
根據聖徒傳的描述,白芭蕾是一位富有的異教徒之女,被自己的父親關進塔內,
與世隔絕。她成為基督徒後,被她的父親殺害。(摘自維基百科)
從步道往下拍,只見小鎮隱隱約約出現在薄霧之中,
山上盡是秋天特有的黃黃紅紅綠綠這麼色彩繽紛的山景。
這座建築物就是鹽洞的售票處與集合地點。
因為鹽坑tour,需要專業導遊,而且導遊同時會用德文、英文講解,
tour 時間約一小時 (也差不多一小時開一團),
不太確定一個團的人數限制,我們這團大概不到20個人吧,
4歲以上小孩都可以參團,不過鹽洞因為地形限制,行動不便的長者或小孩也許就不太適合參觀。
因為進入鹽洞參觀可能會把衣服弄髒或弄破,規定每個人都要換上礦工裝,
而且礦工裝也比較防滑,厚外套也能保暖,畢竟鹽坑長年都是7度左右。
衣服有各種尺寸和顏色,而且導遊還特別強調要收緊褲腳。
由Harlan先生示範標準礦工穿著。
但這裡還不是鹽坑進入地點,之後導遊帶我們離開室內,穿過ㄧ個木棧道,
才來到身後鹽洞的入口,整個鹽洞長約65公里,我們只有參觀其中小小小部分而已!!
據說這個鹽坑有21層樓高,但實際開放只有3層而已。
遠遠看到另個工作人員從前面跑過,還穿著特有制服。
上篇有提到早在4,500~5,000年前就有人定居哈修塔特,
賽爾特人(Celtic)於西元前800~400年前在此定居和開採鹽礦。
西元前六世紀,在經由賽爾特人傳播下,將冶鐵技術傳遍東歐。
賽爾特人離去後,「哈修塔特鹽坑」(Salzbergwerk Hallstatt)鹽坑依然持續開採至今,
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岩鹽礦,已被開採至少2800年。
鹽礦工人具有特殊地位,他們住的鹽礦工之屋,則是典型的中世紀早期傳統建築,盛極一時。
甚至1595年從哈爾施塔特到Ebensee建成40公里長的滷水管道被稱為「世界最古老的管道」,
由13,000根挖空的樹構成。
十九世紀初,與法國拿破崙戰爭中,鹽礦業重振雄風,是此區最後一個繁榮時期,
戰火平息後,產業最終迅速沒落。
儘管工業革命帶來創新技術,但鹽礦業最終還是在1965年廢棄了。
從中世紀到十九世紀,鹽是生活重要的必需品,值比黃金,當時的鹽礦是稀有物資,
專屬統治者「哈布斯堡皇朝」所有,為國庫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
而如今鹽礦已經成為哈修塔特觀光事業的一環。
由於有世界最古老的「岩鹽坑」以及保留非常純樸原始的風貌,
地底下還有「賽爾特文化」發源地遺跡,也因兼具歷史地位與卓越自然這兩個理由,
於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人類最佳自然世界遺產」。
走了好長好長一段路,還好有人同行,不然應該不太敢自己走,
地下有長長的軌道,應該是以前輸送礦產的礦車軌道。
幽暗的隧道靠著微弱的燈光照射路面,牆壁藏著閃亮的鹽晶,
大家沿著地上採礦車路軌前往地下鹽礦。
至於高山上有鹽的原因,這裡原本在海平面之下 , 是個靠海的瀉湖,
海水經長期的滯留、沈積最後海水蒸發留下了鹽,就像死海逐漸乾涸掉一樣,
再經阿爾卑斯山的版塊以及造山運動後逐漸形成混有砂礫的鹽層。
講述發現鹽中人(Man in Salt)的過程,就是以前礦工的屍體,
可能因為周圍都是鹽的緣故,保存得很好,是考古學一大發現。
礦坑裡展可以看到用燈光打出天然結晶鹽的不同顏色,
依鹽礦中礦物質的種類多寡會有白、黃或紅色的不同,
在火光之下燈影搖曳,更使這趟旅程增添神秘氣氛。
tour 中最精彩的部分,應該是在鹽洞中的兩段木頭溜滑梯,ㄧ段短的一段長的,
前面短的先讓你體驗,後面長的就很過癮,
因為滑梯是凹字型的,沒有扶手就是用屁股卡著而已,坡度陡速度快,
而且最後一段長滑梯還有測秒數,
導遊建議雙手抱胸腳騰空,越緊張越危險,要放鬆,
手千萬不能亂扶很容易摔倒,怕的人可以躺著溜!!
當然滑梯旁邊也有樓梯,不敢滑的人也可以選擇走樓梯下來。
我還是有點怕怕的,所以我和Harlan先生是兩個人一起溜滑梯。
導遊在說明留滑梯的規則,可以ㄧ或兩個人一起溜,盡量往後仰,
手絕對不能碰觸任何物體,不然就等著高速摩擦生熱造成的灼傷吧,
腳絕對不能煞車,除非想表演後空翻,
要溜到盡頭自然停下來,不能一到平坦處就馬上起身,這很容易讓後面的人閃避不及撞上。
最後一段長的溜滑梯,溜的時候要注重形象,這裡可是有自動照相機的,
出來的時候可以買照片回家做紀念。
接著來到了一座地底湖,無風不動的湖面將湖底映射在湖面上呈現出夢幻形態,
整個湖面靜的會讓人以為是個平實無奇的岩壁奇石,不仔細是無法發現它的存在。
實際參觀後,導遊告訴我們所站之的部份正是昔日地底鹽湖的湖面上,
上層融解後的雜質掉落並堆績成腳下踩的地面,
少部份有些就是尚未融解的鹽礦,湖洞頂端由上而下的石柱則是鹽柱,
但布滿細細亮亮的鹽結晶。
這裡也利用平靜的湖面和山壁,倒映演繹著賽爾特人Celtic當時的生活,
將他們的故事娓娓道來,如夢似幻,
這是一場十分精彩、生動活潑的燈光秀。
沿著礦道走,我們聽到礦工的自白,參觀仍在運作的現代製鹽工具,
說明抽出鹽水的過程 , 利用鹽溶於水的特性,在地表打入二根一長一短的水管,
長管打入水,當鹽溶於水之後飽和食鹽水會沿著短管溢出,
而鹽層內較重的雜質直接沈入鹽水湖底,抽出的鹽水再經過濾精製成鹽。
結束後就可以搭板車出礦坑了, 大家都跨坐像板凳的小火車,只見出山洞的過程洞距越來越窄,
速度很快,所以絕對不能隨便伸手或是站起來,
搭著小火車穿梭馳騁在黑暗的洞穴中,直到重返光明,感覺很刺激。
離開礦坑後歸還礦工服就結束哈修塔特鹽礦之旅了。
結束tour後導遊小姐還會送一人一小瓶岩鹽巴 ,還有會詢問是否要付費買你們最後一段溜滑梯的照片。
搭纜車下山的最後一站就是鹽洞禮品店,有各式各樣的岩鹽製品,
舉凡沐浴鹽、保養品、食用鹽、調味鹽,甚至是沉甸甸的鹽燈通通有。
超市裡也有賣這邊的綠色香草鹽,但是其他口味鹽就沒有,
所以建議如果想買辣椒、烤肉或其他特殊口味的鹽就要在這裡買喔。
如果喜歡做料理,不妨多買些各樣鹽罐,增添料理風味。
有了鹽洞導覽的洗禮,我們對於這個城鎮、這裡的歷史有更深入的體認,
感覺奧地利政府很用心維護天然文化資源,以寓教於樂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此地文化和美景,
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接觸這些歷史傳承及文化背景,使鹽坑tour更受歡迎。
離開鹽坑後,我們大步前進世界遺產觀景台。
獨臂觀景台懸空在山崖邊,我克服心中懼高症站在其上,
背後就是哈修塔特的全貌,可見其地勢狹小被眾山圍繞,
登高望遠,由見自身的渺小。
Harlan先生說他要蹲低一些,我才能把下面景致一併入鏡。
但這樣好像他有懼高症,所以軟腳了,哈哈
觀景台也變成情人鎖觀景台,只見鐵網上掛滿 琳瑯滿、各形各色的大小鎖頭,
象徵戀人之間的愛情堅定如鎖、至死不渝。
搭纜車回到鎮上,路過中午的小攤還是有營業,
只有三三兩兩的顧客。
這家店裡賣很多愛心的裝飾品,感覺很有特色,
只能說小鎮上到處愛心到處花朵的,哈修塔特很適合情侶放閃。
其實鎮上小店也不少,手工藝品及鹽製品更是很容易讓人不小心就失心瘋敗家。
當然還有其他樣式的裝飾品,都很可愛。
不過我們行李太多東西,怕撞壞,所以都沒買紀念品。
只有在附近小店裡賣入一張明信片做紀念。
隔天我們就把明信片投入廣場附近的黃色郵筒內。
另外,哈修塔特的樹絕對是小鎮內不可錯過的參觀重點!!!
任何地方樹貼著建物外牆生長,彷彿和建物融為一體,
也展現大自然神奇的魔法,感覺樹好像有了生命,努力在牆面上延伸生長,非常可愛和特別。
繁花綠草圍繞著,與大自然並存的建物,看起來更像是精靈小屋一樣,
毫不突兀會出現在仙境一般的哈修塔特,
吸引更多旅人屢屢駐足留影。
這家店是專門利用鹽做成肥皂、浴鹽和保養品等商品,
感覺很天然,又具有本地特色。
店裡面的東西琳琅滿目,且都是充滿香氛,會讓你不想走出去。
⭐️Salzkontor Natursalz-Shop⭐️
地址:Seestraße 116, 4830 Hallstatt, 奧地利
回到我們旅館-白羊之家 Gasthof Weisses Lamm 。
四層樓的建物,一樓是餐廳和其餘樓層是房間。
冷冷天氣最適合吃辛拉麵了,
其實是我們在消庫存,總不能把拉麵在帶回去吧,
還在馬克廣場的商店買了當地自釀啤酒,
已經忘了當時喝的口感,但覺得瓶子很有特色,印製哈修塔特景致。
明天遊記待續~~